“坐月子”在中国是一项行之久远的习俗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
通常是产妇在怀孕和分娩期间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,所以用坐月子这样的方式来完成产后的调养和复原。
从社会学和医学的角度上来看,这也是协助产妇顺利渡过人生生理和心理转折的关键时期。
“坐月子”
“坐月子”一词常常被人们理解为产后要在家 “闭关修炼”,床上“打坐”一个月。但是追其根源才会发现,这是一种误解。
据台湾中医师曾文俊的考证,“坐月子”一词,最早见于宋代妇产科专著《妇人良方大全》,指的是“坐草之月”,泛指临产前之准备:“古代妊妇临产,有许多术数上的避忌,家人会先算好方位准备产帐,并铺上草席或毡褥,而妊妇于临产之时,就坐卧在草席或毡褥上生产。”后来,坐月子逐渐演变为产后休养调摄的代名词。
时间误区
“月子”,也不可简单理解为是一个月。“坐月子”在医学上叫做“产褥期”,因为按人体解剖结构来说,产妇的子宫需要经过6周,也就是42天才能恢复到孕前的大小,而胎盘的修复也同样需要6周,还有产妇腹壁的肌肉也需要大概6周的时间恢复,所以说坐月子42天是比较有利于产妇恢复的,也是最合适的
坐月子时间。
每个产妇的身体状况不同,恢复的情况也不同,所以有些妈妈们会选择继续坐月子。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,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及产后护理项目,逐步达到康复目标。同时,对宝宝进行科学的母乳喂养和照顾,所以,也出现了72天月子套餐的说法。
思想误区
“坐月子”,不光存在时间上的误区,还存在实践方式上的误区。坐月子真的只能“坐”,不能下床吗?还有老一辈所说的不能洗澡、不能洗头、不能吃凉的、不能吹风,要喝热水、喝补汤?这样的说法都是真的吗?
虽然说,月子里休养是头等大事,但也绝不是整月躺在床上。什么时候可以下床,要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来看,体力消耗小的以及精神状态好的,应该在家人的陪同下尽早下床排尿,自然分娩的产妇应在产后4小时内排尿,如果排尿有困难的应找医护人员想办法解决。
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不能洗澡、不能洗头这种说法虽然说极端了一些,但是都是有现实依据的。以前人们的生活条件很朴素,洗澡设施都不完善,有的还是四面通透的土房子;洗漱的水通常也是自来水、井水用铁锅烧出来的,含有各种微生物。产妇洗漱很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和着凉,所以才不让产妇碰水。但是,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净水器、取暖器、吹风机这样完备的设施,产妇洗完后能够及时吹干,所以在洗漱方面也没有禁忌。
产妇生产完后,有些父母会给产妇天天煲汤大补,但是有时也会适得其反,导致产妇便秘、冒痘等症状的出现。
产后产妇的元气受损,脾胃运化不利,相对而言吃小米有助于健脾和胃、补益虚损。所以说还是要均衡饮食,不宜过于大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