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在妈妈面前,好像特别“娇气”,动不动就哭,连男宝也是如此,经常把妈妈气得双手掐腰,仰天呼吸才能缓过来劲儿!
孩子天生对母亲就有一种依赖感。
妈妈不在,自己吃饭香喷喷,玩玩具安静又乖巧,说起话来清脆又响亮,是个人见人爱的乖宝宝。
妈妈在?一碗饭吃出灾难片,所过之处一片狼籍,还总爱黏在妈妈怀里哼哼唧唧装大尾巴狼,是个花见了都要败的小恶魔没错了。
同一个宝宝,天使和魔鬼的距离,中间只隔着“妈妈在不在”。
但,“妈妈在孩子就不乖”,并不是常人以为的妈妈的育儿方式出了问题。相反,其实是孩子和妈妈的亲子关系健康又亲密。
孩子把妈妈当成最信任的人,才敢在妈妈面前表现出最不好的一面。
当然,孩子不乖的现象背后,本质里隐藏的,都是孩子对妈妈的需求。
1 孩子无条件信任妈妈,安全感足
“只要妈妈在,孩子就不乖”,其实是好事,是孩子安全感充足的一种表现。
孩子无条件信任妈妈,所以敢把自己的所有负面情绪都发泄出来,不用小心翼翼照顾大人的心情。
平时上班忙的妈妈,一般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着,孩子在他们面前也表现得很懂事,从来不敢耍赖犯浑。只有在妈妈面前,才愿意放下戒备,做个任性的小孩。
也曾听一位幼师说过,幼儿园的孩子不论在学校时多么听话独立,一回到妈妈身边都会变得调皮捣蛋,露出不乖的一面。
这正是因为孩子只会在最信任最亲近的人面前释放真实的自己,而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妈妈。
面对这种不乖的孩子,妈妈们先不要指责,而是为他们敢于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而骄傲吧。
2 孩子用不乖,来试探妈妈底线
《美国育儿百科》指出:妈妈不在家,保姆或者家人告诉你孩子们表现得像个天使时,不要偷着开心觉得孩子终于长大了。
孩子并没有长大,而是他们对别人的信任不足,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。
孩子不敢跟其他的人撒野,是他们自我保护、心智小成熟的一种表现。
因为他们明白,在妈妈面前不讲理、撒泼,还可以被原谅;但是面对别人,可就没有这么大的胆子了。
3 孩子也有分离焦虑
现在的众多妈妈,往往能够“顶起半边天”,既要操持家里,又是公司的重要骨干。
朝九晚五、早出晚归,跟孩子相处的时间,一天之中往往只有几个小时。
长时间见不到妈妈,孩子往往会不确定:我的妈妈去哪里了?还会不会回来?她还爱我吗?
所以,每次当妈妈要出门的时候,孩子就会产生“分离焦虑”,特别害怕妈妈就此离开。其实,这只是孩子变相“求关注”的一种方式。
说到底,孩子在妈妈面前表现的种种不讲理、不懂事的行为,都是在展示最真实的自己。对于妈妈来说,这是“甜蜜的负担”,因为,孩子的心扉依旧向你打开着呢!
4 怎样解决“妈妈在,孩子就不乖”?
【1】理解孩子的真实情绪
美国作家帕蒂·惠芙勒在《倾听孩子》一书中指出:
孩子喜欢在家里,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,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。孩子被理解得越多,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。
面对孩子“哭闹作妖”时,先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情绪,并借助同理心表示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。
比如文章开头,宝妈可以从厕所出来后告诉孩子:“我知道宝贝是因为看不到妈妈很担心,所以才哭着找妈妈的。妈妈要是看不到宝贝也会担心,会想你的哦。”
一句“我知道”去同理,比给孩子讲一百句大道理还管用。
【2】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
让孩子知道,我们可以无条件包容他的情绪,不管他是什么样子,都是我们最爱的孩子。同时,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底线,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也很重要。
2岁左右的孩子就开始进入“自我意识敏感期”,他们开始意识到“我”的存在,有了“我”的想法,不想凡事听爸爸妈妈的“指令”。
同时,他们也开始进入规则敏感期,习惯性唱反调、说“不”,这背后的潜台词其实就是:“这个规则能改吗?这件事我能做吗?”我们就可以开始给孩子树立一些规则意识了,比如:
● 哪些是红线不能碰——不玩插座、不往嘴里塞小零件等涉及安全的事情;
● 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——打人咬人、抢玩具等伤害他人的行为;
● 哪些事情是可以商量的——今天穿哪件衣服、想吃什么、想去哪儿玩等。
从小建立规则意识,长大后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。
【3】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
孩子很多时候是因为不会表达,才只能用不乖的行为吸引注意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反思自己这些行为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,达到了目的。
【4】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
成年人的世界确实没有容易二字,有太多事情需要处理,但学龄前孩子的世界里却只有我们。他们把所有的爱都投在了我们身上,所以有时候可能会让我们有点“烦”。
但,父母的有效期也就十年,随着他们长大,有了自己的圈子和世界,我们再想让他们粘着自己都难了。
所以,当你一大早被孩子从被窝里吵醒时,先别生气,毕竟一个人得多爱你才愿意睁开眼睛第一时间来找你,才愿意一起床就来亲你抱你。
面对在妈妈面前用“作妖”来寻求关注的孩子,我们要更有耐心,多些正面的细节上的鼓励,把生气和指责改成拥抱和亲吻,让孩子知道妈妈一直都在关注着他,他不用刻意引起我们的注意。
在条件允许下,尽可能多给孩子一些高质量的陪伴吧,用心地陪伴孩子才能感受到爱。
有一种爱叫:因为妈妈爱,所以敢不乖!
妈妈从来不是孩子不乖的理由,而是亲子关系依恋的源头。
好好爱那个在我们面前不乖的孩子,因为我们是他们最信任的至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