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月子中心就上月小宝网
微信公众号

从解放初期到二十一世纪:月子生活的变迁史

时间:2020-10-16 08:37
刚刚过去不久的国庆节,代表新中国71华诞。
这71年来,中国人度过了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各个阶段,各行各业变化举不胜举,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产妇坐月子生活变化这件事。
01
解放初期,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国内经济还很薄弱,居住环境较差,对老百姓来说吃饭是头等大事,产妇生活同样很艰辛。
那时候由于社会不发达,条件差,孕妇生宝宝常常是自生自接,而且生完孩子也不能得到应有的照护。
特别是赶农忙的时候,有的妈妈自生自接宝宝后,用被子包好后就去地里干活了。
那时候没有尿不湿,妈妈们会用小布袋装上锅底灰,放婴儿屁股下渗尿。自己家灶膛里灰少,常常需要跑几家才能凑够。
因为草木灰珍贵,当妈妈的常常把尿湿的灰袋晒干后反复使用。也有的地方就用旧衣服拆成小片使用。
妈妈出去干农活时,宝宝没人照看,就把宝宝放在家里床上。下工回家后宝宝常有掉下床的、被老鼠或虫蚁咬伤的。
因医疗条件差养护环境不好,那时候婴儿成活率很低,得“三天疯”、“七天疯‘’死亡的宝宝很多。常常一对夫妇生七八个宝宝只养活一两个。
02
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过去后,也就是六十年代,国民经济逐步上升,人们生活有所改善。而产妇坐月子条件的改变,就是比过去能吃得饱一些,毕竟自己吃饱后还要供给孩子乳汁。
03
七十年代还要比六十年代好一些。七十年代末,出嫁的女儿生宝宝后,娘家会给女儿家送粮食,这个民俗叫“送祝米“,也有叫“挖祝米”的,各地叫法不一,一般是送米、红糖、面、鸡蛋等食物,也有少量婴儿衣服、靴、鞋等服饰。
04
八十年代,改革伊始,农民生活刚有抬头,产妇坐月子生活便有了较大的改善,特别是生头胎,双方父母都会非常宠爱,鸡蛋、红糖、米饭基本满足要求,婆婆也会专门照顾儿媳坐月子,连轻微的活也不让干,月子第一周不让下床,一月内不出门。
05
到九十年代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“送祝米“随礼的范围越来越大,不再局限于娘家,一家有事,亲戚和邻居都会开始随礼,少则几家,多则十几家都会前来祝贺,礼品除了红糖、大米、鸡蛋这些外,也有木匠打造的婴儿车、婴儿床等。糖米都用包装纸包好,贴上红纸签,以表喜庆。
06
2000年代初,大家对送礼祝贺这事越来越看重,除米、糖、婴儿衣服外,还增加了被子毛毯等居家用品。童装有买到六七岁时穿的,婴儿车从一辆增加到几辆。婴儿床从摇篮床增加到成人床。上七大姑八大姨还会增加见面红包一项,从十元、二十元、五十元、百元逐渐涨高。
产妇坐月子饭食不再限于过去的鸡蛋、红糖、米而增加了各种营养汤。以促进产妇下奶后产后恢复身体。
这时婴儿的灰布袋已经成为历史,取而代之的是尿不湿,生孩子也都去医院,又卫生又安全,自生自接已成老一辈人私下回忆往昔的笑谈。
07
近几年,产妇坐月子的生活条件变化更大了。家人的悉心照护、各式各样的营养月子餐、丰富产后恢复项目等等,已经成为了现代产妇的标配。
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,以及科学坐月子观念的普及,很多月嫂进入了产妇家庭。到月子中心坐月子也成了很多妈妈的第一选择,名媛月府月子中心正是首批应时代而生的进阶式月子照护中心,为产后妈妈提供定制化的月子服务。
月子中心,每天的食谱都是按贵宾身体营养需求进行定制化的科学安排,产妇和婴儿更能得到24小时的全面呵护,以及全面的科学产后恢复项目。和过去相比,名媛月府把难以承受的月子煎熬,变成了产后妈妈甜蜜温馨的月子假期。
从解放初期到二十一世纪,产妇坐月子生活条件的变化,充分说明祖国的繁荣昌盛史。